最近,在某平台看到一位网友的帖子:“拔了四颗智齿,现在后悔了!每次发炎,吃药冲洗几天就好,上颌的智齿位置正,只是有点蛀牙,医生说以后会坏,结果全拔了。是不是被‘过度医疗’了?”
那么,拔智齿,到底是不是医生“一刀切”?
关于智齿
智齿,学名第三磨牙,是人类演化过程中逐渐失去功能位置的牙齿。
远古人类由于每天啃生肉、嚼树根,需要强大的咀嚼力。那时候,口腔空间大,智齿作为第三磨牙,正是咀嚼的得力助手。
但随着人类学会用火,食物越来越精细,颌骨慢慢变窄、变短,智齿也逐渐成了口腔里的“尴尬存在”,常常因为空间不够而出现埋伏、阻生的情况,导致各种问题。
智齿常见的问题
1、 智齿冠周炎
智齿容易萌出不全,牙冠和牙龈之间形成一个盲袋,许多食物残渣、细菌就藏在这里,一旦免疫力下降(比如熬夜、感冒),就会红肿热痛,张口困难,甚至发烧。
吃药冲洗是能缓解,但只要智齿在,盲袋就永远在。反复发炎,迟早会把隔壁的健康牙和牙槽骨伤到。
2、龋齿
上颌智齿位置正,就不该拔吗?
那位网友的上颌智齿“有一点点龋齿”。要知道,智齿在口腔最深处,清洁难度高。即便今天只是一个小黑点,日积月累,可能蛀到牙髓,引发剧痛。
更可怕的是,它还会“带坏邻居”。智齿和前面的大牙之间,也容易塞东西,导致邻牙蛀牙或牙周炎。为了一颗智齿,赔上一颗功能重要的第二磨牙,这笔账,划算吗?
3、其他潜在风险
挤歪门面:智齿萌出的力量,可能推挤前牙,让你花大价钱矫正的牙列“一夜回到解放前”。
囊肿隐患:埋在下颌骨里的智齿,偶尔会引发颌骨囊肿,悄悄破坏骨质。
智齿到底该不该拔?
很多人觉得,医生一看到智齿就建议拔,太草率。其实这更像消防员看到隐患,建议你提前清除。
医生的拔牙建议通常基于以下几点考虑:
明确的拔除指征:反复发作的冠周炎;已经导致或极可能导致邻牙损害;本身存在严重蛀牙、牙髓疾病;为正畸治疗需要;没有对颌牙而过度伸长。
预防性拔除的考量
对于有潜在问题的智齿,医生会评估其长期风险。年轻患者拔除智齿,手术创伤小,恢复快。随着年龄增长,手术风险和难度都会增加。
哪些智齿可以保留?
当然,不是所有智齿都得拔掉。汕头口腔医疗中心医生表示,符合以下条件,你可以和它和平共处:位置端正,萌出完全,咬合正常;日常清洁到位,从未发炎、蛀牙;有对颌牙,咬合关系稳定;不影响邻牙健康,也不妨碍正畸治疗;你自身没有系统性疾病(如心脏病、高血压控制不佳等拔牙禁忌症)。
具体能否保留,需要通过口腔检查和X光片,由专业医生判断。
拔牙,不是终点,而是健康管理的开始。
智齿就像一段不合适的恋情。反复发炎,是它在一次次“作”;一点点龋坏,是它在试探你的底线。医生建议拔除,是劝你“及时止损”。
当然,任何医疗决策都需医患充分沟通。如果你对拔牙有疑虑,不妨问医生几个问题:
“我的智齿具体存在哪些风险?”
“现在不拔,最坏的可能是什么?”
“拔除的话,手术风险和术后恢复是怎样的?”
好的医患沟通能够帮助患者做出适合自己的决定。最重要的是,无论选择拔除还是保留,都需要定期进行专业口腔检查,确保口腔健康得到有效维护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