综合科医生陈淑娴检查后发现,王女士下巴皮肤见一瘘道,挤压时还有黄色脓液渗出,下颌3个前牙牙体变色,活力测试无反应,牙片显示根尖区见不规则透射影,_终诊断为死髓牙,慢性根尖周炎伴颏下皮瘘。
在明确牙源性病变的部位、范围、性质后,陈淑娴医生制定了下颌前牙行根管治疗术的方案。在牙科显微镜的辅助下,医生为患者进行了完善的根管治疗,根除牙源性病变,消除感染来源,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。日前,时隔半年后王女士来院复诊,其下巴皮肤瘘道明显消退闭合。
据医生介绍,面部皮肤瘘管形成的原因比较多,牙源性皮瘘约占80%,如慢性根尖周炎、智齿冠周炎、深龋及残根残冠等,其中以慢性根尖周炎_常见。若牙齿龋坏后没有及时补牙,细菌侵入牙髓腔,牙髓受感染后慢慢坏死,_后发展为慢性根尖周炎,导致根尖形成脓肿。当脓肿突破牙槽骨后,就会在口腔牙龈的位置,甚至在面部皮肤的位置形成瘘管及皮肤的皮瘘。
牙源性皮瘘的位置与受累牙位有关,若病灶牙为上颌牙,则损害常见于鼻旁和内眦,若病灶牙为下颌牙,则损害常见于颌下、下巴和颊部。一开始,瘘口仅为小的皮疹样损害,慢慢就会增大表面溃烂,侵犯周边软组织,脓液较多时可有明显的波动感。瘘口经久不愈,可逐渐硬化形成面部瘢痕,表面皮肤呈暗红色。
医生提醒,由于建立了炎症的引流通道,大部分牙源性皮瘘患者没有明显的牙痛症状,且病程多为慢性,常表现为面部皮肤反复感染性结节而在皮肤科就诊,易引起误诊、误治,瘘管长期不愈及其并发症,使患者苦不堪言。
出现牙源性皮瘘者通过口腔检查和拍摄牙片往往能发现病灶牙,比如大面积龋坏的蛀牙,牙体变色的牙齿或者部分埋伏阻生的智齿。早期有牙痛病史及局部疼痛症状,口内有病源牙者应做好口腔检查,早期发现、早期诊断、早期治疗对预防牙源性根尖周组织疾病具有重要意义,可有效减少感染并发症的发生。
南方日报记者 宋芾 通讯员 杨晓燕
——转自2022年4月11日《南方日报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