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断针”是根管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。近日,汕头口腔医疗中心综合二科副主任彭扬杰利用牙科显微镜,顺利帮一名患者从牙齿根管中取出3.6毫米的“断针”。
一年多前,谢女士的右下六龄牙曾因继发龋做过嵌体修复。一个月前,该患牙突然出现了自发痛、冷热刺激疼痛,被诊断为慢性牙髓炎,需进行根管治疗。根管治疗即医生使用专业器械对根管进行清理、成形、消毒灭菌,然后严密填塞根管,从而达到控制感染、防止根尖周炎的发生、或促进原有根尖周病变愈合的目的。
由于根管治疗操作都是在细微的根管中进行,若根管过于狭窄或有异常的弯曲,器械在使用过程中遇到较大的阻力或过大的扭力就可能发生折断。而谢女士在诊疗过程中就遇到了这样的突发情况,随即转诊到汕头口腔医疗中心综合二科。
“能取得出来吗?”看着CT中牙齿根尖处小小的“断针”,虽然牙齿没有不适的症状,谢女士还是有点担忧。经过详细检查,彭扬杰告诉她,虽然取“断针”难度较大,但可以尝试。
帮谢女士戴上橡皮障,彭扬杰开始在显微镜下寻找“断针”,当视野里清晰地看到了分离器械断端,他开始进行超声荡洗。专用的超声工作尖在“断针”旁进行高频振动,加上其产生的声流作用,“断针”开始不断摆动,随后从根管内弹出。取下橡皮障后,谢女士松了一口气。日前,患牙的根管治疗已完成。
“受人体差异、患牙内层解剖变异、医生临床操作经验及治疗条件限制等因素的影响,即使每位医生在治疗时竭力避免,断针仍有一定的发生几率。”彭扬杰表示,医生会根据器械折断的部位和长度、对疗效的影响程度和取出难度等因素进行评估,决定是否需要将其取出,当难以取出时也可以被利用作为根管充填的一部分,同样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。
本报记者 魏朝霞 通讯员 杨晓燕
——转自2023年3月2日《汕头日报》报道